调整周期遭遇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转型步伐将加快
日前,对于工业发展有着深入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指出,实体经济对于中国而言格外重要,因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蓄积与提高,是必须建立在其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。
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
当前,美国正遭受由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风暴的侵袭,社会各界对于美国经济将由此走下坡路争论不已。吕政认为,金融危机虽然导致了美国经济的衰退,但这只是短期的,美国的实体经济基本面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,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未发生动摇。他认为,这正是实体经济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支撑作用的重要体现。
在当前的全球500强企业中,前100强里美国企业有31家,而在1998年是38家。此外,美国在炼油、化工、飞机制造、集成电路、软件、医药、航空航天、原子能、装备制造、现代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,仍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具有强大的竞争力。因此,金融危机不会动摇美国的实体经济基础,特别是科技力量。吕政指出,当前美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只占其技术来源的5%,由此可以看出,美国依然是一个创新型国家,依然是一个工业生产强国、现代化农业强国。
吕政指出,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,这是由美国的金融货币制度实体经济决定的。就此而言,包括欧盟、中国在内,现阶段不可能替代美国,进而从根本上颠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形成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。
吕政认为,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要建立在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之上,而不能依靠资本市场来发展壮大本国的竞争实力。
企业发展条件发生变化
对于中国来说,当前既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来推动经济的健康、平稳、持续、快速发展,又要重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和所面临的矛盾。
吕政认为,中国已经处于重化工业阶段,然而重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。据介绍,这种供需矛盾在今年上半年之前一直比较大,最近才有所缓和。他指出,虽然国际原油、铁矿石价格纷纷下跌,但中国资源长期供需紧张的趋势没有改变。目前,中国工业的现状是仍处在重化工业加速的过程中,重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%,而轻纺工业只占31%,这也是造成资源供需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此外,中国的工业结构特点、人口城镇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,也加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。据统计,1990~2005年我国人口只增长了14.35%,但能源、发电量、钢材、水泥的消费量却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。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,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,它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吕政认为,在这样的资源供给约束情况下,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不可逆转,其结果必然是造成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。与此同时,由于下游企业产品产量普遍供大于求,为此企业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已经很小。当前,我国机械加工和轻纺等行业的平均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高的可达85%左右,低的在70%以下,两端挤压使得企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。
当前,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。吕政指出,随着我国对三农政策的调整,近年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不断增加。而据统计,与2000年相比,2007年国有企业的平均工资上涨了130%。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,而企业若把工资水平长期压制在社会必要劳动(即劳动力维持自身再生产及下一代劳动力再生产,而购买必须生活资料的费用支出)之下,则将很难保证劳动力的供给。
吕政指出,当前中国企业的发展已进入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阶段。在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之后,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,就必须调整原有的低成本战略,来培育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新竞争优势,进而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,或者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共存。
加快实体经济模式转变步伐
初步统计,中国有100多种产品产能居世界第一,因此在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,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。吕政认为,这与我国的金融开放程度以及金融政策有关。他说:“这就像设立了一道防火墙,使中国与世界金融危机隔开。”但他强调,更为重要的是,在金融危机面前是中国实体经济坚实的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当前,西方国家舆论普遍认为,在这轮金融危机中,中国有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,所以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。吕政则认为,从价值量上分析,美国GDP总量的25%~30%是由工业创造的。而到2008年底,中国工业增加值才达到美国工业增加值的二分之一,即1.8万亿美元。
再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,虽然中国与美国持平,但中国工业的从业人数超过了1亿人,而美国只有2000万人,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五分之一。
那么,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依靠什么积累起来的呢?吕政指出,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顺差才积累起来的。长期以来,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作为出口的主导产品。
我国当前的国际贸易状况,一方面是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改变,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等;另一方面则是竞争优势尚未形成。为此,在“十二五”乃至2020年,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结构调整,必须着力在航空航天、核能、造船、高速铁设备、高性能数控机床、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套设备等领域寻求突破,并在这些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领域,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。
他建议,未来几年以及“十二五”期间,中国的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,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,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,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。
经济周期调整中的发展之道
吕政认为,即使没有美国的金融危机,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格局一样会发生变化。从发展来看,当前的中国经济也需要进入一个调整期。
据介绍,2002年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,到现在已经陆续形成了生产供给能力。而在2003年以后,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平均增长速度每年都在25%以上。现在,当产业链下游需求减少以后,经济运行特征迅速表现为电力供应过剩、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等。中国经济周期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,产能的无限扩大将很难继续下去,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。
第一,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。吕政指出,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应该“普度众生”,使所有的企业都渡过难关。经济周期下滑阶段,正是我国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好时机,尤其是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,使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。当前,有关部门应当加快淘汰小火电、小钢厂、小水泥厂的步伐,促进这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,最终使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建立在一个新的台阶上。因此,这一轮的结构调整必须要以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为中心,而不是令所有的企业都勉强维持下去。
第二,除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、加大基础建设、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之外,还要加大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。他赞成国家提出的有关增值税转型的政策,因为这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。他指出,只有不断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,才有可能淘汰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,才能在新一轮增长来临的时候以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实现扩大再生产。
第三,坚定技术创新发展之路。曾有研究表明,当前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正在相对放缓,实体经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,前些年有关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宣传和认识都被夸大了。而相关分析显示,新的科技革命三大领域的信息技术产业、生物工程技术、新能源,都尚处在不断完善之中,并没有实现革命性的突破,这也是科技进步相对放缓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当前,国际上的实体经济放缓与科技进步的步伐有着紧密的联系。由于实体经济找不到新的增长点,在利润摊薄之后,大量的社会剩余资本就找不到出路,进而在石油、粮食等期货市场上进行投机。由此可以推断,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,因为科技进步步伐的放缓、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,极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衰退期。
而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却不尽然。吕政认为,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,技术上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。而恰恰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,中国应当利用这样一个好时机,在未来的12年中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成熟的先进技术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发展中缩短我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。
来源:中国工业报 |